纪昀

纪昀

所属朝代:清代

纪昀简介

纪昀 jǐ yún (1724年6月-- 1805年2月),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在文学作品、通俗评论中,常被称为纪晓岚。清乾隆年间的著名学者,政治人物,直隶献县(今中国河北献县)人。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代表作品《阅微草堂笔记》。 ► 166篇诗文► 0条名句

轶事典故

纪昀与和珅
  传闻二人结怨颇多,事实上,纪昀与和珅的关系就像是忘年交。年轻的和珅处世外向泼辣。年老的、处世逐渐内敛圆滑的纪昀会时时善意地提醒和珅。两人既有政见不同带来的争吵,也有默契的配合。在工作中,更多的是和珅对纪昀的关照;在人际关系上,更多的是纪昀对和珅的帮助。同时,纪昀对自己的能力也非常了解,在文学上固然无人可比,但在治国和理财上远不如和珅。而纪昀本身就只是一个御用文人,也就是说,纪昀与和珅不会有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另一方面两个人也是当时清朝最重要的两个支柱,乾隆最仰仗的两个大臣,如果真的斗的不可开交,那就不可能有康乾盛世了。

纪昀与刘墉
  纪昀和刘墉更有着不解之缘。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正是纪昀的乡试主考官。对刘统勋的知遇之恩,纪昀一直是感激零涕。而后来纪昀被发配的案件,又恰是刘墉负责。还有更巧的,举荐纪昀担任四库馆总纂官的,也是这位刘大人。刘墉,刘统勋长子。和珅专权数十年,内外诸臣,无不趋走,唯刘墉、纪昀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大臣始终不曾依附。他们一个善文,一个工书,却都有收藏砚台的癖好。有时相互赠送,也常为一个心爱之物而互相攘夺,但彼此都恬不为意,并以之为笑谈。

烟袋惹的祸
  纪昀喜抽旱烟,文臣武将暗地里叫他“纪大烟袋”,有次,乾隆急诏,纪昀来不及将烟熄灭,只好把烟袋藏在靴子里去朝见圣上。烟在靴子里燃烧起来,纪昀忍着痛,希望皇上快点结束,直到裤脚冒出烟来,皇上问他怎么回事,纪昀答:“失火了!”皇上赶快让他出去救火,纪昀才颠着一只脚出去了。以后有好长时间,纪昀不得不拄着拐棍。

文字狱牵连
  纪昀在乾隆时期文化专制最残酷的一片风声鹤唳中入主“四库馆”,有清以来的文字狱,到乾隆朝达到了最盛,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思想犯罪”引入法律惩治的范围之内,乾隆朝是为发轫。其文字狱的株连,也远远超过了“大清律”的规定。《四库全书》开馆期间,发生了50多起文字狱案,大多是从修书得到眼线。和纪昀一起担任总纂、总校的大员,或被吓死、或被罚光了家产,除纪昀以外,无一人得到善终。纪昀本人也曾几次被牵连进相关的文字狱中,颇有几番险象丛生。他也被多次记过,出资赔写讹错书籍。所以,在这样的政治高压下,知识分子被异化、被扭曲是难免的。

著作

  五十以后,领修考籍,复折而讲考证”( 《姑妄听主》 自序),加主治学刻苦,博闻强记,故贯彻儒籍,旁通百家。其学术,“主要在辨汉宋儒学主是非,析诗文流派主正伪”(纪维九《纪晓岚》 ),主持四会,为世所宗,实处于当时文坛领袖地位。纪晓岚为文,四格主张质朴简淡,自然妙远;内容上主张不夹杂私怨,不乖于四教。看得出,他很重视文学作品的艺术效果。除开其阶级局限外,其在文四、文德上的主张,今天仍不失其借鉴价为。纪晓岚以才名世,号称“河间才子”。但一生精力,悉付《四库全书》。又兼人已言主,己不欲言,故其卒后,只有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和一部《纪文达公遗集》传世。 《阅微草堂笔记》共五者,二十四卷,其中包括《滦阳消夏录》六卷, 《如是我闻》四卷, 《槐西杂志》四卷, 《姑妄听主》四卷, 《滦阳续录》六卷,自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庆三年(1798)陆续写成。嘉庆五年(1800),由其门人盛时彦合刊印行。本书内容丰富,医卜星相,三教九流,无不涉及,知识性很强,语言质朴淡雅,四格亦庄亦谐,读来饶有兴味。内容上不仅有宣传因果报应等深刻的一面,而且在不少篇章,尖锐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揭穿了道学家的虚伪面目,对人民的悲惨遭遇寄予同情,对人民的勤劳智慧予以赞美,对当时社会上习以为常的许多不情主论,大胆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所以其可以说是一部有很高思想价为和学术价为的书籍。当时每脱一稿,即在社会上广为传抄,同曹雪芹主《红楼梦》、蒲松龄主《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经久不衰,至今仍拥有广大读者。鲁迅先生对纪晓岚笔记小说的艺术四格,给予很高的评价,称其“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 《中国小说史略》)。其《纪文达公遗集》 ,是纪晓岚的一部诗文总集,包括诗、文各十六卷,为人作的墓志铭、碑文、祭文、序跋、书后等,都在其中。此外还包括应子孙科举主需的馆课诗《我法集》,总主多系应酬主作。另外,二十岁以前,在京治考证主学,遍读史籍,举其扼要,尚著有《史通削繁》多卷,为学者掌握和熟悉中国史典提供了方便。

  除此这外还撰写了《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三十二卷《纪文达公遗集》(上十六卷文章,十十六卷诗赋)、十卷《评文心雕龙》、六十三卷《历代职官表》、四卷《史通削繁》三十六卷《河源纪略》、《镜烟堂十者》《畿辅通志》、《沈氏四声考》二郑、《唐人诗律说》一册、《才调集》、《瀛奎律髓》评、《李义山诗》、《陈后山集钞》二十一卷、《张为主客图》、《史氏四雅遗音》、《庚辰集》五卷、《景成纪氏家谱》等。他还参与编选、评点其它一些书籍,也参与了另外一些官书的纂修。

  纪晓岚一生才华和学术成就十分突出,多姿多彩。他曾给自己写过一首词,其中两句:“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不老泉”,就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纪晓岚不仅在清代被公认为文坛泰斗,学界领袖,一代文学宗师,就是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也是一位少见的文化巨人。

评价

  纪晓岚一生,有两件事情做得最多,一是主持科举,二是领导编修。他曾两次为乡试考官,六次为文武会试考官,故门下士甚众,在士林影响颇大。其主持编修,次数更多,先后做过武英殿纂修官、三通馆纂修官、功臣馆总纂官、国史馆总纂官、方略馆总校官、四库全书馆总纂官、胜国功臣殉节录总纂官、职官表总裁官、八旗通志馆总裁官、实录馆副总裁官、会典馆副总裁官等。人称一时之大手笔,实非过誉之辞。纪晓岚晚年,曾自作挽联云:“浮沉宦海同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堪称其毕生之真实写照。

  纪晓岚天资颖悟,才华过人,幼年即有过目成诵之誉,但其学识之渊博,主要还是力学不倦的结果。他三十岁以前,致力于考证之学,“所坐之处,典籍环绕如獭祭。三十以后,以文章与天下相驰骤,抽黄对白,恒彻夜构思。

家族成员

长辈
世祖:纪椒坡景城纪氏一世祖。
高祖:纪坤(1570—1642),字厚斋,坤,字厚斋,明廪膳生。
曾祖:纪钰(1632—1716),钰,字润生,附监生,考授州同。
祖父:纪天申(1665—1732),天申,润生公次子,字宠予,监生,考职县丞。
父亲:纪容舒(1685—1764),容舒,字迟叟,康熙癸巳恩科举人。

兄弟
长兄:纪晫(1706—1777),纪昀同父异母兄。
从兄:纪昭(1717—1770),纪昀之从兄。

妻妾
正妻:马月芳,(?—1795年),东光进士马周菉的二女儿,是纪昀的邻县人。
妾:文鸾、郭彩符、沈明玕。

子女
长子:纪汝佶(1743—1786),字御调,又字侠如,乾隆乙酉举人。
次子:纪汝传(1747—1777),字绪承,曾任九江府通判和江宁府同知。
三子:纪汝似(1766—?),字象庭,曾任广东县丞。
四子:纪汝亿(1784—?),字万斯,纪晓岚第四子。

藏书

  清藏书家、学者、文学家、目录学家。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又号观奕道人、孤石老人。谥文达。直隶河间府献县(今属河北)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由翰林官至礼部尚书。后坐事遣乌鲁木齐。释还后,复授编修,嘉庆间官至礼部尚书,升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三十八年(1773)开四库全书馆,大学士刘统勋推荐他任总纂官,由此,一生主要精力倾注于此。先从《永乐大典》中搜集散佚资料,与陆锡熊等编为《四库全书》,庋于七阁之中。《四库全书》编成后,迁左部御史,再迁礼部尚书,被誉为乾嘉时代学术界“泰斗”。编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00卷,收正式入库书3 461种;存目书6 819种,93 500余卷。乾隆三十八年(1773)开始纂修,初稿成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概括了清乾隆以前尤其是元代以前的古籍,对保存和传播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有重要贡献。该目在目录学上影响很大,按四部分类,下设44大类,每大类有分若干小类,小类下又分子目,是我国四部分类目录的杰出代表,学术价值很高。后因《总目》卷帙浩繁,翻检不便,又删节编成《四库全书简明目录》20卷。喜收藏。一生嗜砚如癖,他的书斋也有“九十九砚斋”之称。乾隆年间,以数千金购得琉璃厂书肆古籍,其中以明清禁书和未刊本颇多,庋于“阅微草堂”书室之中,好友桂馥为其亲笔题写了“阅微草堂”4字,古朴刚劲。《四库全书总目》著录其进献之书有105种,入存目者41种。藏书钤有“春帆校正”、“心与古人会”、“校书天禄”、“河间纪昀”、“瀛海纪氏阅微草堂藏书之印”等。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纪文达公遗集》、《诗文》等。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昀昀上籍为应天府上元县,传其家为昀家称。明永乐二年(1404年),奉命“迁大姓实畿辅”(乾隆《献县志》),人称茶星始迁来献县,入安民里四甲籍,卜居献县城东九十里一景城镇。到昀昀,北迁已十四世。

  清雍正二年(1724年),农历六月十五年午时昀昀出生,属龙,昀昀为昀容舒次子。

  雍正五年(1727年),授课于及孺爱先生,这年第一次见到父亲。

  雍正八年(1730年),参加童子试,并优异的成绩得‘神童’绰号。昀昀儿时,居景城东三里一崔尔庄。十一岁随父入京,读书生云精舍。

  清乾隆五年(1740年),17岁的昀昀就跟邻县20岁的马氏成婚,昀昀先后有一位夫人和六房妾。

初入仕途
  清乾隆八年(1743年),八月参加科试,获第一名;昀昀开始自满起来,同年长子降生,取名昀汝佶。次年乾隆九年(1744年 ),回乡乡试,昀昀所作破题,只考了个四等。

  乾隆十二年(1747年),昀昀再应顺天府乡试,以第一名解元夺魁。

  乾隆十三年(1748年),春天,参加会试,由于太过自负而被挡在了进士的门槛一外。

  乾隆十五年(1750年),四月十六年,昀昀母亲去世,昀昀居丧守孝直到乾隆十七年八月。

  乾隆十六年(1751年),昀昀在家守孝,没能参加这年的会试。次年朝廷为祝贺皇太后六旬大寿特开恩科,八月举行会试,昀昀孝服刚除没有参加。

  乾隆十九(1754年),昀昀等来了正科会试,考了第二十二名,会试后是殿试,殿试后揭榜,昀昀考了二甲第四。入选翰林院庶吉士。继授编修,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

为官经历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昀昀伴驾热河。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任英武殿纂修。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任功臣馆总纂。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任国史馆总纂。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任方略馆总纂。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正月十二到五月初四,昀昀伴驾南巡。五月,奉命视学福建,官阶提督学政。

  乾隆三十年(1765年),昀昀父亲昀容舒在献县崔尔庄病故,昀昀回家服丧三年。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授贵州都匀知府。乾隆帝认为昀昀学问优胜,到外省做官不能尽其所长,将其留在身称。同年四月,提升为侍学士。六月,据《清高宗实录》记载,两淮盐政卢见曾因有营私贪污行为而被革职查办。昀昀则因为通风报信而被发配乌鲁木齐。同年十月,被遣戍乌鲁木齐赎罪。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因乾隆帝修书需要,由刘统勋荐举,将其从新疆召回,六月初至京师,暂居珠巢街,受诏校秘书。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起,任《四库全书》馆的总纂官,收书三千五百零三种,共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又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热河志》。历任编修、左庶子、兵部侍郎、左都御史、礼部侍郎、尚书。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月,昀昀次子汝传在担任九江府通判时因渎职拖欠赋税而犯法,昀昀受牵连,吏部决定将其降职调任,乾隆知道后改判为降三级留任。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月,昀昀被提拔为侍读学士,担任文渊阁直阁事。二月,调侍讲学士。大金川首领索诺木降。至此,大、小金川全境荡平。昀昀纂《平定两金川雅》、《平定两金川颂》。九月,充文渊阁直阁事、年讲起居注官。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三月,昀昀被提升为詹事府詹事。四月,又提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正月元宵刚过,乾隆第五次南巡,昀昀伴驾。昀昀奉旨和陆锡熊、孙士毅等共同领纂《历代官职表》至乾隆五十四年完成。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昀昀任《契丹国志》总纂官。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昀昀、陆锡熊奉旨总纂《河源昀略》于乾隆四十九年完成。同年《四库全书》完成。

晚年经历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正月初六,乾隆在乾清宫摆千叟宴,昀昀参加。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八十大寿,前往热河避暑,昀昀伴驾。

  乾隆五十六年(1792年),任《八旗通志》馆总裁。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昀昀伴驾第六次南巡。

  乾隆六十年(1795年), 昀昀夫人马氏去世。

  清嘉庆元年(1796年),任兵部尚书,移任左都御史。次年,又迁任吏部尚书。任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

  嘉庆八年(1803年),六月十五年昀昀八十寿辰。

  嘉庆十年(1805年)二月十四年,酉时,82岁的昀昀病逝于京城。

书法

  纪晓岚一生,在文化事业上做了两件大事情,一是编纂了《四库全书》,二是写了《阅微草堂笔记》。纪晓岚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所做的贡献应该给予充分肯定。值得一提的是,纪晓岚在书法上的造诣也是相当精深的。清初书法,由于康熙、乾隆等人的倡导,书家大多受、的影响,纪晓岚也不例外。他的书法书写流利、圆融,显得雍容华贵,书法大小相兼,收放结合,疏密得体,苍劲多姿,可以说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由此观之,纪晓岚不愧为清代书坛一大家。

     

纪昀的诗词作品

  • 平定回部凯歌 其一

    唐代 · 纪昀

    喧喧箫鼓凯歌音,半卷红旗入凤林。曾是轩辕亲教战,霜天晓角尚龙吟。

  • 平定回部凯歌 其二

    唐代 · 纪昀

    妖星堕地响如雷,风卷阴云万里开。边月高高天似水,捷书一夜过轮台。

  • 乌鲁木齐杂诗之物产 其三

    唐代 · 纪昀

    凯渡河鱼八尺长,分明风味似鲟鳇。西秦只解红羊鲊,特乞仓公制脍方。

  • 平定两金川露布

    唐代 · 纪昀

      臣闻威扬星钺,非螳斧所能支;怒奋雷硠,虽蚕丛而亦辟。应天者胜,定申四冢之诛;恃险者亡,难负三苗之固。故王师仗顺,历百战而无前;逋寇偷生,终一朝而受挚。灵夔震吼,西人之胆全寒;雄虺摧藏,南粤之缨遂系。恭承睿略,已缚渠魁。窃惟两金川者,俗带蛮荒,人原羌族,金牛辟道,为五丁未凿之余;玉斧分疆,在一水相连之外。九氐杂处,率遗种于冉駹;八国参居,尽隶名于默啜。路通的博,问唐戍而皆迷;郡接汶山,出汉封而更远。盖四万八千岁后,至建兴始控以城;五百六十人中,在嘉靖尚名以寺。羁縻勿绝,古来徒系虚名;叛服不常,此辈遂成天性。洎我朝龙骧讨罪,初定岷峨;狼种倾忱,全收邛筰。桃关置堠,已归版籍之中;橦布输賨,久定臣民之分。百年培养,渐如奚别东西;两部区分,遂似宛名大小。沐天朝之雨露,各长子孙;割蛮土之山川,自成聚落。而乃中山狡兽,最解忘恩;西部遗羌,从来善盗。包藏桀黠,纵横黄石之墟;突肆贪残,蹂躏青衣之外。吠同蜀犬,忽争骨以磨牙;毒类八蛇,竟擘山而掉尾。往者戊辰之挞伐,玉弩腾芒;实因郎卡之凭陵,铜头兴暴。乃以惊弦落羽,枭不东飞;负矢哀鸣,鹃知北向。天心仁爱,许还松堡之师;圣度宏宽,容免竹王之戮。凡以绥柔荒裔,俾板楯之知归;何期孤负深恩,仍夜郎之自大。爪牙自戢,密蓄机心;羽翼未成,转修旧好。吐蕃嫁女,羁勃律之归唐;汧罕释仇,结先零而窥汉。阴谋未遂,十稔先盈;遗孽犹存,九婴弥乱。凶残有种,索诺木虺复为蛇;贪鄙无知,僧格桑狐因假虎。莎车构怨,称戈鄯善之城;般嘱兴戎,喋血罗支之帐。四邻俶扰,月明而军柝宵惊;二竖披猖,风吼而战云昼起。釁生同室,虽为蜗角之争;境接中原,渐虑犬牙之错。屡吹毒焰,似闻旺烈遗风;敢播谣词,疑逼姜维故垒。盖两阶干羽,终莫格其顽心;八阵风云,自宜申其显讨。乃以边臣计左,未能宣布天威;阃帅谋疏,无以钦承庙算。始则印归邛谷,阳受约而弥骄;继乃城属兜题,已失巢而复得。僧格桑投林毚兔,将三窟之重营;索诺木振羽奇鸧,更九头之弥黠。借降人以用谍,初同妇嫁维州;留部长而不归,正似王囚阿恶。迹其质渠以割地,具有深谋;足知挟众以窥边,终为后患。敢图悖逆,佥云罪已通天;苟不翦除,深恐势将滋蔓。皇上是以威操汤钺,迅调铜符;武震轩夔,重开玉帐。乾隆癸巳六月诏以臣阿桂为定西将军,臣丰升额、臣明亮为之副,握虎钤以命将,星动河魁;引鹤列以陈师,风驰山子。旗分柳绿,滇黔秦楚之兵;襦映花红,彭濮微髳之卒。宣明赏罚,令严而壁垒一新;减汰疲癃,气奋而笳鼓倍响。复以禁中羽骑,初时未果从征;因而城上蝥弧,所向莫为前导。牙璋飞召,爰蒐健锐之雄;鼍鼓交鸣,并简索伦之众。携来飞矢,天边齐射狼星;倚作长城,阃外宁惊鹤唳?四奇四正,共成风后之图;九拒九攻,誓衅温禺之血。龙吟画角,雪山之乱石皆坞;马振连钱,玉垒之危峰欲动。盖将永清乎边徼,务在擒王;所以大合乎军锋,不辞用众。星枢高挈,固万里以提衡;地络歧分,用三驱以取道。睿谋指示,共瞻轩帝南车;众志骁腾,齐出益州北部。一军别驻,俾成疐尾之形;两路兼攻,各据捣虚之势。山川聚米,已全境之周罗;戈甲梢云,乃中权之冞入。是岁十月,臣阿桂等由资哩诸处进兵,收复鄂克什官寨,芙蓉淬刃,新军皆初试之锋;薜荔悬厓,旧路是曾经之地。绞人宵溃,竟自弃其邛笼;楚幕晨空,俄全清乎瓯脱。川原如故,已迁之郱鄑仍归;井灶不移,待救之江黄先慰。十一月进攻路顶,宗明郭宗收复美诺,千重郁嵂,青壁无梯;一线延缘,黄云迷径。当年伏莽,僧格桑藉以潜藏;此日负嵎,索诺木恃为障蔽。崇墉再伐,尚因垒而不降;齐烬重收,竟背城而思战。欃枪焰吐,嚣矜之气方张;睥睨尘昏,格斗之声遂合。风生劲弩,平驱犀手三千;雪压危峦,直接云梯七百。弓刀争响,崚嶒之石骨皆摧;楼橹平颓,睒瞷之旄头倏堕。扬旍挝鼓,一时三逐残兵;按籍披图,两日再收故地。翕其门户,已摏长狄之喉;撤彼藩篱,早断匈奴之臂。甲午正月进攻谷噶丫口,初临寇境,一丸早已泥封;横阻前茅,千嶂都如笏插。蜂房密缀,异败亡鸠合之众;虺毒横吹,正侥幸鸱张之后。铜丸走坂,凭高者藉势嚣争;石角钩衣,蹑险者排空驰突。弩张剑拔,两军之锐气皆新;雷转山惊,三鼓之余音不竭。喧呼沸地,似翻骨母之潮;烟焰迷天,忽结蚩尤之雾。战酣不解,应龙之翼弥张;力竭难支,妖鸟之巢乃覆。于时臣明亮亦由赤丹尔思攻破马尼,牙旗并建,辅车之势相维;羽檄遥通,犄角之形早据。独当要路,既无旁顾之虞;径捣中坚,益奋直前之气。三月臣阿桂抵罗博瓦,外郛是恃,秦人倚函谷之关;旧垒原坚,晋帅阻偪阳之国。四峰矗立,高深皆自难穷;八垒回环,左右多能相救。羊肠诘曲,非一旅所能攻;蛙径纡环,乃五军之并进。分朋列队,数符太乙之旗;飞矢扬兵,气压常山之阵。参差递起,惊飘瞥之无恒;踶跋横行,骇枝梧之不定。山精血染,倏半化于青磷;木魅巢倾,遽罢吹其碧火。会以风吹山带,乍浮迎阵之云;水挽天河,预洒洗兵之雨。苔衣夜滑,未利行师;岚气晨蒸,且留养锐。计其时日,正同虞帝之七旬;简我车徒,乃及宣王之六月。是月克色淜普,进克喇穆喇穆及日则丫口,七月又克该布达什诺木城及格鲁瓦角诸寨,两军夹击,都如绝地而飞;一队潜行,忽似天上而下。四山阴合,雾浓而伏豹争腾;万木声号,雨急而怒龙奋攫。蛮氊密挂,虽侧足以难登;鬼弹惊飞,终仰攻而不避。丹厓平裂,真弯没石之弓;翠巘中摧,如有破山之剑。转斗万峰之下,几历千盘;出师之月之中,因成三捷。兼以横摧钩楯,道如刊木而通;因之遍爇团,焦似焚山而猎。雷能破柱,一声而断柹纷披;火自生风,四顾而残煤坌舞。地中鼓角,真草木之皆惊;云外旌旗,早山川之相望。重岩复岫,巨灵之蹠齐开;羁魄残魂,贰负之尸遂械。然而大军未合,犹纡道而求通;黠寇多歧,当出奇以制胜。披榛得路,一时几费跱躇;括地成图,万里乃蒙鉴照。与天合契,信必克而无疑;惟圣前知,果图功而有获。十月由日尔八当噶之下、荣噶尔博之上取道,攻得默格尔,进据密拉噶拉木并克凯立叶诸寨,武阳别出,广汉先惊;斜谷方开,陈仓径度。股肱虽在,拊其背而难施;首尾空存,断其中而莫救。飙轮卷地,声酣而山鬼皆逃;火繖烧云,势烈而沙虫俱化。三周不注,连逐齐师;一出井陉,并空赵壁。深林搜伏,旁批蚁穴之柯;高岭屯兵,径卓虎牙之帐。乙未正月克康萨尔,四月克木思工噶克丫口,山河表里,势既据高;溪谷崡岈,径尤绝陡。过斯以往,俯攻即似建瓴;据此而争,死守亦同夺刃。困犹力斗,更凭九折之厓;险已难升,兼阻千秋之雪。敌先有备,伺得隙而后投;兵贵乘虚,待不虞而始动。梯冲忽合,易水晨惊;鹅鸭齐鸣,蔡州夜袭。一则迟以两月,用三日而毕收;一则稽以九旬,越一宵而立溃。要津得据,武牢竟扼其吭;大势全归,上党已居其脊。艰难争险,频年几度持筹;奋迅摧坚,兹夕始为如志。然而逊克宗者,悬车束马,我原避险而来;彀弩枕戈,彼尚增埤而守。小能害大,旧间蜂虿之言;后或乘前,古有螳蝉之譬。五月既得噶尔丹寺、噶朗噶舍、图枉卡,乃遣臣丰升额等衔枚卷甲,曲历蛇盘;附藤攀葛,直探虎穴。神方助顺,雾迷五里之阴;人尽潜踪,花隐百重之影。一呼忽起,震屋瓦以群飞;诸道交攻,数阖枚而已逼。尔弓尔弩,排闼难施;我斧我斨,凿垣竟入。豺狼当道,于今忽得全平;魑魅不逢,从此无忧窃发。七月进攻昆色尔及拉枯寺、喇嘛科尔三寨,菑则大海诸处。霜浓路滑,未怯山行;月黑风高,最宜夜战。直摩沟垒,争看突将先登;已遍门庭,肯听蛮奴死拒?万山皆响,立颓钜鹿之沙;一炬横飞,遽烈昆冈之火。布金成地,唱梵呗而无灵;筑石为居,歼蛮墟而悉扫。六丁雷电,横驱者甫届三朝;两路麾幢,会合者遂临一水。适臣明亮既破宜喜之后,亦廓清日旁一路五十余里,进攻额尔替石。真噶诸寨,尽得上下沙尔尼之地,雕旗遥望,欣声势之相通;金柝时闻,决威棱之益壮。成功有日,约共絷夫凶渠;乘兴遄驱,遂先围其旧砦。八月大兵攻乌勒围,五重危磴,铁骨含青;一带洪河,银涛翻白。高墉揭孼,共成兽角之形;坚垒回环,曾是鸱蹲之地。噶喇依遥,资屏障俨筑重关;转经楼近,与毗连竟成夹寨。溃兵归保,逆徒犹自蜂屯;大旆临敌,丑旅依然螳拒。于是钩连长栈,先防援应之途;絙曳飞杠,预断逋逃之路。平堙坎窞,窃同韩信囊沙;横激雷霆,未许刘鄩掘地。长围既合,俄飞走之俱穷;孤堞将倾,乃腾凌而并入。金戈景耀,三千之控鹤齐呼;玉宇高寒,十五之明蟾恰满。四围炮火,中天掣列缺之鞭;一片刀光,半夜射望舒之魄。坚城既破,直看鳖令浮尸;穷寇仍追,会遣茝兰对簿。十一月进克西里布曲索隆古兜窝,又克朗阿古则朗噶克丫口,旋据噶占,十二月由马尔古当噶取舍齐、雍中两寺,遂直捣噶喇依,屡征屡下,全成破竹之形;弥入弥深,真类剥床之象。迫于顷刻,信幕燕之知危;缓以须臾,尚釜鱼之乞活。盘瓠之六男六女,多随母以归诚;哀牢之十子十妻,半挈家而纳款。惟兹逆竖,守陴之哭已闻;自保孤城,衔璧之迎未肯。既而臣明亮等扫清河西诸处,渡河而来;后路之兵亦乘势招抚,自普庚额特、曾达诸寨随而续至,大军既会,一时灿若星繁;列校争前,四面围如月晕。云罗万里,周阹而飞鸟难逃;铁网千丝,截水而游鳞不渡。外援已绝,鸢无可寄之书;内顾无谋,鼯是已穷之技。不降不战,理难听其苟延;且抚且攻,势将出于生缚。乃乘彼乱,渴无拜井之泉;爰鼓我师,怒跃射氊之矢。火珠激迸,烟涨成云;金弹砰訇,焰飞掣电。战尘澒洞,声喧而地轴皆摇;杀气苍黄,力猛而天梯直上。逆酋索诺木求生无计,余息空存;欲死不能,惊魂先馁。谕之莫省,不为郑伯牵羊;悔亦难追,乃向班超抱马。遂率其兄弟莎罗奔、甲尔瓦沃杂尔斯丹巴及两土妇与大头人丹巴沃杂尔阿木鲁绰窝斯甲泥首乞命,夙沙自溃,窟穴全空;盘橐成擒,妻孥并絷。狂童右桎,不留枭獍之踪;孽党反衿,未漏鲸鲵之网。剷壕处处,业已焚巢;贯索累累,非同献馘。妖星堕地,云开石纽之山;魔雨回晴,花暖桃川之树。北上之槛车一发,九姓知威;西师之铙吹将还,六军奏凯。粤自戊辰之后,凡两征而边衅始清;聿从辛卯以来,经五载而戎机乃蒇。盖事殊擒辟,路别中原;势异征淮,据非平地。削成峭壁,山山皆九渡之河;缒出悬崖,步步是七盘之岭。随心取径,更无蜀栈相连;到处藏兵,总觉崤师可御。故其地仅千余里,而往来莫得其途;其众仅三万人,而出没莫知其数。仰赖我皇上珠钤独握,密运兵谋;金镜高悬,熟筹地理。申明军律,饬司马之明条;整肃戎行,选羽林之劲旅。发金钱而弗惜,民不知劳;挽刍粟以常充,士皆宿饱。恩威并用,人人怀效命之心;指授无遗,事事禀先几之算。所以稍稽岁月,终得有成;备历崎岖,卒能奏绩。鱼蚕未辟之地,列倏开屯;葛姜莫到之乡,陈师鞠旅。罪人斯得,藁街正待明刑;荒徼咸宁,板屋永沾渥泽。黎风雅雨,和甘到大渡河边;羌竹蛮花,葱蔚接无忧城外。巴渝旧舞,齐随破阵之歌;蜀国新弦,总奏平边之乐。往者天山左右,宣威而宛马东来;今兹益部西南,讨叛而参狼内向。后先一辙,总圣皇独运之谟;上下千年,皆旧史未闻之事。从此铙歌一曲,召岐伯以重增;定知译曲三章,接唐菆以踵献。域中庆洽,阃外欢腾。臣等仰藉声灵,幸禽丑逆。星邮迅发,克期书到甘泉;云栈飞驰,侧想邑名闻喜。戢兵辔野,弥昭轩皇教战之功;偃伯灵台,聿瞻姬室修文之盛。臣等曷胜踊跃欢忭之至,谨奉表以闻。

  • 老翁捕虎

    唐代 · 纪昀

      族兄中涵知旌德县时,近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不能捕。邑人请曰:“非聘徽州唐打猎,不能除此患也。”乃遣吏持币往,归报唐氏选艺至精者二人,行且至。 至则一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一童子十六七耳,大失望,姑命具食。老翁察中涵意不满,半跪启曰:“闻此虎距城不五里先往捕之,赐食未晚也。”遂命役导往。 役至谷口,不敢行。老翁哂曰:“我在,尔尚畏耶?”入谷将半,老翁顾童子曰:“此畜似尚睡,汝呼之醒。”童子作虎啸声,果自林中出,径搏老翁,老翁手一短柄斧,纵八九寸,横半之,奋臂屹立,虎扑至,侧首让之,虎自顶上跃过,已血流仆地。视之,自颔下至尾闾,皆触斧裂矣。乃厚赠遣之。

      老翁自言,炼臂十年,炼目十年,其目以毛帚扫之,不瞬,其臂使壮夫攀之,悬身下缒不能动。《庄子》曰:“习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信夫。尝见史舍人嗣彪,暗中捉笔书条幅,与秉烛无异。又闻静海励文恪公,剪方寸纸一百片,书一字其上,片片向日叠映,无一笔丝毫出入。均习而已矣,非别有谬巧也。

  • 棒椎鱼

    唐代 · 纪昀

      居卫河侧者言:河之将决,中流之水必凸起,高于两岸;然不知其在何处也。至棒椎鱼集于一处,则所集之处不一两日溃矣。父老相传,验之百不失一。棒椎鱼者,象其形而名,平时不知在何所,网钓亦未见得之者,至河暴涨乃麇至。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则决在斯须间矣,岂非数哉!然唐尧洪水,天数也;神禹随刊,则人事也。惟圣人能知天,惟圣人不委过于天,先事而绸缪,后事而补救,虽不能消弭,亦必有所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