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颀

李颀

所属朝代:唐代

李颀简介

李颀(690-751),汉族,东川(今四川三台)人(有争议),唐代诗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二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 132篇诗文► 0条名句

介绍

  李颀祖籍赵郡(今河北赵县),长期居住颍阳(今河南登封西)。开元二十三年(735)登进士第。一度任新乡县尉,不久去官。后长期隐居嵩山、少室山一带的“东川别业”,有时来往于洛阳、长安之间。他的交游很广泛,与盛唐时一些著名诗人王维、高适、王昌龄、綦毋潜等,都有诗什往还。他还喜欢炼丹修道,王维有诗相赠说:“闻君饵丹砂,甚有好颜色”(《赠李颀》),约在天宝末去世。

  李颀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著名诗人皆有来往,诗名颇高。其诗内容涉及较广,尤以边塞诗、音乐诗获誉于世。擅长五、七言歌行体。赵郡(今河北赵县)人,一说东川(今四川三台一带)人。少时家本富有,后结识富豪轻薄子弟,倾财破产。后刻苦读书。隐居颍阳(今河北南许昌)苦读10年,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考取进士,曾任新乡县尉。任职多年,没有升迁,晚年仍过隐居生活。他一生交游很广,当时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王维等都与他关系密切。李颀性格疏放超脱,厌薄世俗。他的诗以边塞诗成就最大,奔放豪迈,慷慨悲凉,最著名的有《古从军行》 、 《古意》 、 《塞下曲》等。李颀还善于用诗歌来描写音乐和塑造人物形象。他以长歌著名,也擅长短诗,他的七言律诗尤为后人推崇。 《全唐诗》中录存李颀诗三卷,后人辑有《李颀诗集》 。

诗歌成就

  足以表现他的致歌成就的大致有这样四个方面:

边揭致
  如《古意》、《古从军行》,以豪迈的语调写揭外的景象,揭露封建帝王开边黩武的罪恶,情调悲凉沉郁。

描写音乐的致篇
  如《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听安万善吹觱篥歌》,记歌的是当时自西域传入的新声,可以看出唐朝文化艺术的多方面发展。

寄赠友人之作
  有《送陈章甫》、《别梁锽》、《送康洽入京进乐府歌》、《赠张旭》等,着力描叙一些不得施展怀抱的,有才能的人物。致中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发展了古典致歌的艺术技巧。

修道生活情趣
  殷璠称之为"颀致发调既清,修辞也绣,杂歌咸善,玄理最长"(《河岳英灵集》),但有浓厚的消极思想,不能代表其主要成就。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李颀致集 1卷。今存《李颀集》有《唐人小集》本1卷;《唐致二十六家》本3卷。《全唐致》编为 3卷,但仍有遗漏。如宋代洪迈《容斋随笔》卷四"李颀致"条提到并加以称许的"远客坐长夜,雨声孤寺秋。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四句,就不见于《全唐致》。生平事迹见《唐才子传》。

李颀的诗词作品

  • 唐代 · 李颀

    但看青玉五枝灯,蟠螭火尽光欲然。

  • 同张员外諲詶荅之作

    唐代 · 李颀

    洛中高士日沈冥,手自灌园方带经。王湛床头见周易,长康传里好丹青。

    鹖冠葛屦无名位,博弈赋诗聊遣意。清言只到卫家儿,用笔能誇钟太尉。

    东篱二月种兰荪,穷巷人稀鸟雀喧。闻道郎官问生事,肯令鬓发老柴门。

  • 杂兴

    唐代 · 李颀

    沈沈牛渚矶,旧说多灵怪。行人夜秉生犀烛,洞照洪深辟滂湃。

    乘车驾马往复旋,赤绂朱冠何伟然。波惊海若潜幽石,龙抱胡髯卧黑泉。

    水滨丈人曾有语,物或恶之当害汝。武昌妖梦果为灾,百代英威埋鬼府。

    青青兰艾本殊香,察见泉鱼固不祥。济水自清河自浊,周公大圣接舆狂。

    千年魑魅逢华表,九日茱萸作佩囊。善恶死生齐一贯,祗应斗酒任苍苍。

  • 送李大贬南阳

    唐代 · 李颀

    鸿声断续暮天远,柳影萧疏秋日寒。

  • 唐代 · 李颀

    巴路千山秋水上,江村独树夕阳时。

  • 无尽上人东林禅居

    唐代 · 李颀

    草堂每多暇,时谒山僧门。所对但群木,终朝无一言。
    我心爱流水,此地临清源。含吐山上日,蔽亏松外村。
    孤峰隔身世,百衲老寒暄。禅户积朝雪,花龛来暮猿。
    顾余守耕稼,十载隐田园。萝筱慰舂汲,岩潭恣讨论。
    泄云岂知限,至道莫探元。且愿启关锁,于焉微尚存。